数学课代表哭着说不: 辅导学生,身心俱疲
高三数学课代表,小李,泪眼婆娑地向班主任倾诉着辅导学生的辛酸。 数学并非她唯一的学科,她亦精通物理,甚至在化学竞赛中取得过名次。但高强度的辅导工作,让她身心俱疲。
小李担任了高三数学课代表,这意味着除了日常的课堂学习,她还肩负着帮助其他学生的重任。她熬夜批改作业,为学困生讲解难题,常常在深夜里与他们讨论公式推导,力求他们理解掌握。她不仅仅是解答习题,更像是数学的“翻译官”,帮助学生们将晦涩的公式和定理,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。
这份工作繁重而琐碎。小李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。有的学生基础薄弱,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讲解;有的学生学习方法欠缺,需要指导他们如何有效地学习;有的学生则存在思维定式,需要帮助他们跳出思维的局限。她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精力,去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。
辅导工作,不仅仅是解答问题,更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。有的学生会因为一道难题而沮丧,需要她用鼓励和信心去点亮;有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压力而焦虑,需要她用倾听和理解去抚慰。这种面对面、心与心的沟通,有时比解答难题更让她感到身心疲惫。
时间紧迫,学业繁重。小李需要在繁忙的课程和辅导之间分配时间,常常感到力不从心。她常常加班加点地工作,导致睡眠不足,身心俱疲。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,她也曾迷茫过,困惑过,甚至质疑过自己是否能够胜任。
学校的辅导制度不够完善,教学资源缺乏针对性,也为小李的工作增添了负担。面对繁多的问题,她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解决方法,常常需要查阅各种资料,并且摸索经验。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,她更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从而更加疲惫。
小李的例子,折射出当前一些学校辅导机制的不足。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,如何让课代表们能够在辅导工作中既高效又健康,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。学生的高效学习,不应仅仅依靠课代表的个人努力,而应该有更合理的机制和资源支持。